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部署要求,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引领作用,引导党员教师在历史回望中厚植家国情怀、在精神传承中锤炼使命担当,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精心擘画、统筹推进,以“勿忘国耻・砥砺前行”为主题,开展系列主题党日活动,让红色记忆在沉浸式体验中鲜活,让抗战精神在思政育人中扎根。
第一党支部以“重读抗战家书 弘扬伟大精神”为切入点,创新采用“线上+线下”双轨模式:线下,党员们围坐一堂,指尖拂过复刻的泛黄信笺,声线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里凝涩,在“望吾儿为国效力,莫念家中”的嘱托中哽咽;线上,云端共享的家书手稿与历史背景解读,让不在现场的党员亦能透过文字,触摸烽火岁月里革命者的赤诚初心。从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家书,到左权“我牺牲了我的一切,为的是我们民族的生存和解放”的绝笔,一字一句皆是家国大义的注脚。这场“与先烈对话”的诵读,不仅让党员们在共情中强化了党性修养,更为思政课堂积攒了“有温度、有筋骨”的红色素材。
第二党支部教师党员围绕“九三阅兵的震撼感悟”、“九一八事变的深沉思考”、“抗战精神的当代传承” 三大议题,主动走进学生社群: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在图书馆的研讨区,教师们摒弃“居高临下”的宣讲,转而以“同辈对话”的姿态,将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拆解为“爷爷的抗战勋章”“家乡的抗日旧址”等青年可感可知的身边故事。当学生提出“新时代青年如何传承抗战精神”时,教师以“科研报国、服务社会”的实例作答;当谈及九三阅兵中“大国重器”的震撼,师生共同感慨“从‘小米加步枪’到‘科技强军’,正是民族复兴的见证”。思维的火花在问答间迸发,历史的启迪在互动中沉淀,这场“短平快”的师生对话,让思政教育走出课本的边界,在共情共鸣中生长出“润物无声”的育人力量。
9月10日,恰逢第39个教师节,第三党支部以“立足教育本职,践行使命担当”为主题,开展专题座谈。支部教师们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信念为底色,围绕党和国家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系列活动畅谈感悟:有人从“抗战主题文物展”中,看到了“历史实证背后的民族气节”,决心将文物故事融入《党史国史》课堂;有人从“抗战精神专题研讨会”中,领悟到“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解读抗战史,引导学生辨明历史是非”;更有人结合自身教学,提出“要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抗战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勇担使命’的成长需求相结合”。从历史纵深的回望,到科技自强的展望,再到思政教学的落地,这场座谈让“铭记历史”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转化为马院教师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具体行动指南。
9月18日晚,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前往西夏万达影院观看爱国主义题材影片。黑暗的放映厅里,镜头如利刃般剖开那段浸满血泪的历史:侵略者的暴行令人齿冷,无辜百姓的苦难令人揪心,而先烈们在绝境中仍坚守的民族气节,却如暗夜星火,照亮了救亡图存的征途。观影结束后,各党支部即刻开展专题研讨,灯光下党员们的眼眶仍泛着红:“影片让我们明白,‘勿忘国耻’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更要扛起‘教育强国’的责任”。“作为思政教师,我们要把这段历史讲给学生听,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更要让他们成为守护和平、建设国家的力量”。句句肺腑之言,将历史的震撼转化为育人的热忱,将民族的不屈镌刻进思政课堂的肌理。
此次“勿忘国耻・砥砺前行”系列主题党日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从家书诵读的“情动于中”,到师生对话的“思见于行”,再到观影研讨的“志立于心”,每一项活动都紧扣“历史”与“育人”的核心,既彰显了马院作为思政主阵地的政治担当,更让红色精神在“知、情、意、行” 的融合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以重大历史节点为契机,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丰富育人载体,让抗战精神、红色基因成为师生砥砺前行的精神源泉,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贡献马院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晓慧/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图
学校微信
学校微博
学校抖音
版权所有:银川科技学院 宁ICP备0900048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502000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