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暑期教师实践研修成果,推动思政教育与社会现实深度融合,切实把“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感悟转化为“思政小课堂”的育人实效,9月17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A5-101智慧教室召开暑期教师实践研修交流会,会议特别邀请人事处孙莉娅老师全程参会。全体教师围绕暑期基层调研、社区服务、企业实践、红色研修等经历,分享实践感悟、交流教学思考,凝聚起“以实践赋能思政,以实干培育新人”的育人共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思政教育主阵地的责任与担当。
交流中,扎根社区实践的教师们分享了从基层治理中挖掘的思政育人素材。杨怡斐老师以21天社区网格员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在入户登记、邻里纠纷调解、民族团结讲座组织中的所见所感:“居民对医保政策的细致追问、回族小朋友笔下‘各族手拉手’的画卷,让‘为人民服务’从课本上的概念,变成了‘一句问候暖人心’的具体行动,这正是思政课最需要的‘温度’。”
刘海娜老师则聚焦花园社区“微网格”治理机制,提出将社区实践与教学结合的创新思路:“社区安全隐患排查中的协作模式、暑期活动里回族剪纸与汉族书法的交融,都是‘基层治理’‘文化自信’教学的鲜活案例,下一步计划打造‘社区治理工作坊’,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两位老师的分享,生动展现了基层一线作为思政教育“活课堂”的独特价值。
深入乡村开展调研的郝晓兰老师,带来了宁夏银川金凤区良田镇园林村的实践故事。她结合“支部+合作社”种养殖模式,讲述了西海固移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奋斗历程,尤其提及为村里孩子讲授“中华民族一家亲”党课时的触动:“当移民搬迁后新房与枸杞电商的照片出现在课件里,孩子们眼中的懵懂逐渐变成向往,我才真正明白,思政教育扎根土地,才能让‘共同体意识’真正走进心里。”她表示,要将把园林村的产业发展、民族团结故事融入思政课堂,让学生在乡村变迁中感悟“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
在企业一线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教师们,分享了理论与实践碰撞的思考。潘文燕老师在宁夏明途工程试验检测公司的一个月里,通过岩土样本分析、风力发电平台检测等工作,对思政教育有了新领悟:“动力触探仪的每一次击打,都是对‘实践出真知’的生动诠释。企业多方协作完成项目的模式,也为思政课构建‘学校+企业+社区’协同育人体系提供了借鉴。”
张雪淼老师则以宁夏第一建筑有限公司“红色工地”为切入点,讲述了整理企业70余年奋斗史、老工程师手绘图纸、青年技术骨干入党申请书的过程:“这些实物素材是‘劳动创造幸福’最鲜活的注脚,当我在课堂上讲一建人‘转战南北建地标’的故事时,学生自发鼓掌的瞬间,让我读懂了‘工匠精神’与‘育人初心’的同频共振。”
张晓慧老师参与的7天“尔滨向北看”研修学习内容丰富,围绕“向北看”核心主题,以战略认知重构、现场体悟深化、实践转化落地、反思升华致远四大维度,深度融合理论学习、实践考察、研讨交流与教学展示,充分彰显思政教师学以致用的责任担当。她还将研修中的所看所学系统梳理,转化为具体课程教学设计,推动研修成果与思政教学紧密衔接。此次研修并非终点,而是她在高校思政课上持续“讲好北疆故事、培育时代新人”的新起点,她将以实际行动践行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让北疆发展的战略智慧与实践经验,成为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的生动教材。
会上,学院党总支书记伏晓春对暑期实践研修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思政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让理论扎根实践的土壤。当老师们带着园林村的枸杞、花园社区的剪纸、企业一线的实践案例走上讲台,我们就真正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的嘱托。”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推进教师实践研修机制,搭建更多“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平台,推动教师在实践中锤炼育人本领,让思政课堂真正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源源不断的实践力量 。
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晓慧 文/图
学校微信
学校微博
学校抖音
版权所有:银川科技学院 宁ICP备0900048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502000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