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深入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教育传承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我校“智能教育创新与文化传承应用研究”科研团队赴宁夏博物馆进行专题调研与交流。此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宁夏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智能技术与博物馆教育、文化传播相结合的潜力,为团队后续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寻找切入点。
宁夏博物馆作为自治区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展示窗口与教育基地,馆藏丰富,涵盖了宁夏从远古至近现代的历史脉络,特别是西夏文化、回族文化、黄河文化等特色资源独具魅力。在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和专业讲解下,科研团队一行重点参观了“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石刻史书——宁夏岩画陈列”“红旗漫卷——宁夏革命文物陈列”以及“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民俗陈列”等核心展厅。团队成员不仅沉浸式感受了宁夏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璀璨的文化遗产,更着重观察了博物馆现有的数字化展示手段、互动体验设施以及面向不同群体的教育项目。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与宁夏博物馆的宣传教育科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座谈。双方围绕以下核心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交流:一是智能技术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如何利用AI(如智能导览、知识图谱、虚拟讲解员)、VR/AR、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中小学生及社会公众开发更具吸引力、互动性和个性化的博物馆学习资源与课程?二是数字化手段赋能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播:探讨利用高精度数字化采集、3D建模、虚拟复原等技术对珍贵文物、历史遗迹进行数字化保存与活化展示的实现程度,以及如何通过智能算法进行文化内容的精准推送和跨媒介叙事。三是文化传承体验的创新模式:研究如何结合智能技术设计沉浸式、游戏化、社交化的文化体验项目,提升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和参与度。
团队负责人马莉颖表示,“宁夏博物馆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其丰富的资源和现有的数字化实践为我们团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现实场景和灵感来源。我们团队的核心使命就是探索智能技术如何更有效地服务于文化教育传承。”此次调研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技术应用的痛点和机遇点,特别是在如何让“静态”的文物“活”起来,让“高深”的文化“易懂”起来,让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更“智能”、更“普惠”方面,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宁夏博物馆方面对科研团队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团队的研究方向给予了高度评价。“当前博物馆事业正处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校科研团队的加入为我们带来了前沿的技术视角和创新的研究思路。我们非常期待能与贵团队在智能教育产品研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创新传播、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共同探索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新模式、新路径,让宁夏的历史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此次调研活动卓有成效,不仅加深了团队成员对宁夏地域文化的理解,更搭建起高校科研力量与地方重要文化机构合作的桥梁。双方初步达成共识,未来将进一步加强沟通,围绕具体项目开展联合研究与实践,共同致力于推动智能技术在文化教育传承领域的落地应用,为讲好宁夏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瑞华 文/图
学校微信
学校微博
学校抖音
版权所有:银川科技学院 宁ICP备0900048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502000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