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我校2025人工智能产教融合论坛隆重举行


发布时间: 2025-05-12

  产教共育,智行致远。为积极践行构建教育、科技、产业融合生态,强化人工智能领域产教协同育人重大国家战略,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学术研究、技术交流和产业发展,搭建闽宁两地产学研对接平台,推动教育链精准对接产业链,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和高校服务区域发展新路径,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5月10日,由我校、福建省人工智能学会主办,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新E代数智未来产业学院承办,CCF 银川会员活动中心协办的2025人工智能产教融合论坛在我校启幕,校企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叙友谊、共商合作、共谋发展、共话未来。

  上午9时,论坛开幕式在学校图书馆六楼报告厅顺利开幕。

  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软件学院创院院长、前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福建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周昌乐,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闽台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处理文化与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福建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多语种智能信息处理专委会常务委员史晓东,厦门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常务副秘书长陈毅东,武汉大学博士、集美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王宗跃,瑞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TO、正高级工程师、福建省高层次A类人才、产业领军团队领军人才、高层次留学人才、福建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主任、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博士何一凡,中国计算机学会银川会员活动中心副主席、北方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贺钧教授;我校校领导任昱、白克义、景天时和部分机关处室、二级学院负责人及10余家企业和师生代表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黄磊主持。

  副董事长任昱致欢迎词,代表学校对厦门大学、集美大学专家团队,以及深耕产业前沿的企业家代表相聚学校并对其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智慧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讲到,近年来,我校始终以“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为锚点,构建了双链对接的创新生态——专业链精准衔接绿色能源、智能制造等区域支柱产业,技术链深度融入国家人工智能战略部署。通过打造“新工科专业融合创新培养体系”,摘得了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桂冠,建成了自治区首个绿能数智现代产业学院。今天这场跨越山海的对话具有特殊深意。当“塞上江南”遇见“数字福建”,当西部枢纽节点碰撞东南沿海智造高地,我们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山海情”:宁夏着力打造“东数西算”战略支点,福建坐拥数字经济先发优势,闽宁两地可在算力基建、智能装备、数据要素等领域构建“西研东用、东数西算”的创新闭环。真心期待此次论坛能够促进实现三个突破性合作场景的诞生:一是共建闽宁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让厦大、集大算法优势嫁接宁夏算力资源;二是构建“候鸟式”师资共享机制,实现东西部智力资源的季节性流动;三是打造产教融合“飞地园区”,使学生的毕业设计直接对接企业的真实需求。

  周昌乐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如火如荼地发展,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处理技术也正如春潮般蓬勃向前。福建省人工智能学会作为福建省内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始终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贡献力量。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跨区域跨领域协同协同创新,赋能高校教育发展势在必行。期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推进福建与宁夏两地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助力两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

  贺钧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宁夏正处“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建设与“数字宁夏”战略关键期,作为扎根宁夏的科技社群,此次携手我校、福建省人工智能学会及新E代数智未来产业学院共同举办论坛,正是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破解本地人才难题的重要实践,真诚期待通过闽宁两地产学研资源深度联动,将东部前沿技术经验与宁夏产业场景需求精准对接,让教育链更精准地匹配产业链,让科研成果更快转化为产业动能。

  副校长景天时为宁夏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夏甜橙科技有限公司、宁夏英杰达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宁夏西部云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4家企业授校企合作牌匾。

  校长白克义为周昌乐、 史晓东、陈毅东、王宗跃、何一凡5位专家教授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在开幕式结束后的论坛主会场专题报告环节中,与会代表听取了周昌乐、陈毅东、史晓东、王宗跃、何一凡五位专家教授作《人工智能环境下学生培养方向的思考》《神经手语翻译研究进展》《闽台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处理》《工海特色信创智算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硅基视界之枢——视觉智能体的技术、应用及未来》5个专题报告。

  周昌乐教授深度剖析在AI 浪潮冲击下,教育应如何精准聚焦,培养人类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他指出,人类智力有着人工智能无法企及的不可预料性和应变能力,因此,培养创新人才至关重要。他强调,支持创意、创新和创造的教育会越来越重要,教育必须跟上智能社会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同时,从大脑发育角度阐述了创造力的发展过程,并提出面向智能时代的创新教育,应重点培养的五项核心技能。

  陈毅东教授表示,手语作为聋人群体用作交流的视觉自然语言,通常不为健听人士所熟悉。手语翻译由于有助于促进聋人与健听人之间的交流,近几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他通过梳理当前神经手语翻译的研究进展,并着重介绍厦门大学近几年在神经手语翻译方面进行的一些尝试和取得的成果,包括融合表情信息的手语翻译模型,结合对比学习的手语翻译改进方法以及结合课程学习的非自回归手语翻译方法等。他指出,神经手语翻译研究近几年取得一些进步,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于数据问题、语言问题、标准问题等还需要继续不断向下思考,努力构建面向听障人士的无障碍沟通环境。

  史晓东教授报告主要包括闽台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和智能处理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介绍、实验室成果介绍和非遗文化深度思考三个部分。他认为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离不开多项技术的支持和创新应用,这一过程不仅有效保护了文化遗产,还为其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有助于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将会更加高效、精准和生动,为文化保护和传承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项目的建设发展,有利于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加深两岸人民对共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闽台地区的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

  王宗跃教授报告认为,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助推传统产业快速的数转智改,海洋装备、智慧船舶与航运、港口智能化等行业迫切需要“AI+工海”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尤其,全球尖端技术竞争与封锁的大背景下,国产智算人才的培养对工海应用场景的智能化、无人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人工智能领域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快,这就需要高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将产业前沿技术和市场需求精准引入课堂。基于此的“工海特色信创智算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立足海洋学科与工科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围绕区域支柱产业,联合在国产化平台上开展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课程设计、综合项目实训、华为人才在线慕课华为职业认证等方面着手,利用专业团队和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反哺教学得到较好验证。

  何一凡教授在报告中与大家分享了他回国创业的个人经历和切身体会。他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混合班,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博士毕业于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电子系统组。在荷兰学习、工作多年后,毅然选择了回国发展。通过多年的艰苦创业,瑞为技术先后在北京、长沙、太原、兰州、乌鲁木齐、卡塔尔多哈、越南胡志明、新加坡樟宜等国内外机场、机器人研发、车载安全辅助驾驶等各细分领域视觉智能体技术落地应用的成功案例,到如今已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而且还是人工智能国家标准制修订单位、福建省新型研发机构、福建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与此同时,将借此论坛举办之际,期待加强与我校的深度合作,共同为人工智能产业和教育事业注入新动能。

  当日下午,分会场举行“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研讨、名师进课堂—学生学业路径规划”2个专题活动。研讨会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等相关内容及其逻辑支撑关系,以及通过对课程达成度的监测和评估,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以不断改进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为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供理论依据。名师进课堂邀请厦门大学、集美大学教授与学生代表就他们个人在课程中人工智能应用、课堂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他们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在科技,更在人类未来。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从人生目的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模式、学习强度、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等多角度多维度分析,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制定目标计划,强化职业规划,学好文化知识,助力学院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推动学院学风建设不断进步,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努力拼搏、奋勇争先。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赛道正在重塑新的生产力格局。面对新时代命题,产教融合不是口号,而是需要机制保障的长远行动。此次论坛召开,致力于与各方携手,在人才培养方案共订、科研项目共担、成果收益共享等方面大胆突破,真正促进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助推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杨德虎/文 校园媒体联合会/图

  • 学校微信

  • 学校微博

  • 学校抖音

联系方式

学校地址:宁夏银川市西夏区金波北街培华路1号
联系电话:0951-5181666

邮编:750001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5/15 22:5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