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低空经济论坛在我校隆重召开。本次论坛以“低空经济赋能产教融合,低空经济融合示范新未来”为主题,汇聚政府领导、低空经济领域专家、行业领军企业代表及高校师生近百人,共商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为宁夏及西北地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论坛由赵振宇教授主持。中国信息协会低空经济分会副会长程泊霖,民航华北局原副局长、一级巡视员、中国信息协会低空经济分会顾问何鸣寒,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原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靳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六盘山实验室副主任石岩,中国交通协会通航及无人机促进分会副会长张子木,蜂巢航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威,自治区政协常委马俊,宁夏各高校教师代表,宁夏相关行业组织、上下游企业代表,学校校领导任昱、景天时出席活动。
学校党委副书记、执行校长、副董事长任昱向全体参会嘉宾、学者和业界同仁致以热烈欢迎。他强调低空经济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以及深化产教融合方面的重要意义,表达了对论坛成果的殷切期望。
中国信息协会低空经济分会副会长程泊霖作了《发展大中型无人机产业》的报告。报告中指出,我国无人机产业正处于从战略新兴产业向支柱产业转型的关键阶段。随着2025年"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规划启动,历经60余年发展的无人机产业预计在未来15-20年形成6-12万亿规模,尤其在空间经济时代将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西北地区依托独特战略地位,为产业提供重要发展空间。2018年进入"无人机时代"以来,大中型无人机作为高科技集成装备快速发展。政策支持下,产业已跨越初创期进入成长前期,呈现融资增长、产业链成型、应用场景拓展等特征,2023-2024年更受益于法规完善、技术突破等利好。当前无人机已在多领域广泛应用,优势企业和地方扶持形成良性互动。但产业仍面临四重挑战:认知层面需构建独立"无人机思维";理论体系亟待系统化建设;动力、材料、智能化和航行服务等关键技术待突破;还需研发新型飞行平台、管控系统及反无人机技术以应对碳中和挑战。报告强调,大中型无人机已进入发展关键期,需明确其战略新兴产业定位,加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整合国内外资源研发核心系统。面对通航和民用市场的广阔前景,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第二代大中型无人机发展。针对低空经济,建议宁夏构建低空经济内循环生态,打造特色应用场景;将无人机产业作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引擎;通过参与双循环抢占航空产业布局先机;以整机制造为龙头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同时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和应用场景拓展,实现特色化、规模化发展。
中国信息协会低空经济分会顾问何鸣寒在《筑牢安全根基·营造健康生态-因地制宜促进低空经济发展》报告中指出,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已迎来重大政策机遇。自2021年起,《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文件多次明确其战略地位,中央空管办健全无人机扰航统筹机制,中央空管委优化空域资源配置,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当前低空经济涵盖制造、服务等领域,具有立体性、区域性特征,预计2035年规模将达5万亿,但其仍处于培育阶段,需突破多重挑战。报告强调,安全风险成为首要制约因素,湖北荆州无人机坠落、美国航空事故频发暴露运行隐患;法规标准滞后、适航审定资源不足、技术不确定性等问题并存;市场化运营面临创新能力不足引发的“内卷式”竞争、基础设施薄弱等困境。对此,地方政府作用至关重要:2024年全国26个省份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累计出台225项政策,需通过成立军地民协同机构、制定专项规划、加强空域协同等举措构建发展基础。报告提出“协同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产业布局需结合技术趋势和区域禀赋,应用场景需匹配空域条件与市场需求;强调安全与发展并重,通过划设适飞空域、建设低空生态、推进示范工程实现平衡。未来低空经济将在物流救援、文旅服务等领域拓展新场景,在装备突破、产业链协同中开辟新赛道,并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向智慧化转型。报告呼吁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和精准施策,筑牢安全根基,激活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
在低空经济高端论坛圆桌会议中,聚焦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核心议题,汇聚政、产、学、研多方代表,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创新、区域协同发展等方向展开深度对话。多位行业权威专家及企业领袖发表主旨演讲,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该会议由中国信息协会低空经济分会副会长程泊霖主持。
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原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靳兵从物流体系角度切入,他指出,航空物流是低空经济的核心应用领域,但关键技术自主化程度不足、末端配送网络不完善等问题仍制约发展。他表示,当前无人机货运体系仍沿用以传统民航标准设计的框架,存在适配性不足问题。需突破既有模式束缚,构建基于无人机运行特性的专用型航空物流体系,实现低空运输网络智能化、标准化升级。
中国交通协会通航及无人机促进分会副会长张子木在发言中强调,当前低空经济的规模化发展亟需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他表示,“低空飞行器运行管理、通信导航、起降站点等配套体系需加快布局,结合5G、北斗等技术构建智能化网络,为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新兴场景提供坚实支撑。”蜂巢航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威介绍了公司自主研发的多款工业级无人机及“智慧空运管理平台”,并分享了在物流配送、园林消防隐患检测、应急救灾等领域的实践案例。他表示,技术突破与场景深度融合是释放低空经济潜力的关键。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常委马俊详细介绍了宁夏低空经济的发展成效与痛点。他表示,无人机在宁夏农业植保、生态监测、地理测绘等领域已形成规模化应用,但面临两大瓶颈。空域管理复杂化:宁夏空域被多家单位交叉划分,协调难度大,亟需建立跨部门动态协调机制;人才本地化不足:外地企业落地后难以快速培养本地技术人才,导致产业生态薄弱。对此,马俊呼吁:“高校应增设无人机工程、低空运营管理等新兴专业,推动校企联合培养;同时建议政府出台专项政策,吸引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建实训基地,将‘产学研用’链条扎根西部。”
赵振宇教授总结时表示,低空经济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需以全局思维统筹规划,既要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完善法规标准,也要注重区域差异化发展,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协同格局。
论坛通过专题报告、圆桌会议等环节,为低空经济与产教融合提供了实践路径。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随着政策红利释放与技术迭代加速,宁夏有望依托空域资源与产业基础,成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的西部标杆,助力我国从“车轮上的国家”迈向“翅膀上的中国”。此次论坛不仅是智慧的碰撞,更是行动的起点,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插上了“智慧之翼”。
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 闫欣怡 刘琼 文/图
学校微信
学校微博
学校抖音
版权所有:银川科技学院 宁ICP备0900048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502000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