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4月25日至26日,由银川科技学院、西夏区教育局主办,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七届新时代论坛暨银川市西夏区教育发展联盟第四届年会教育分论坛活动顺利举行。本次活动以“科学教育大中小一体化——构建西夏区大中小学协同育人新生态”为主题,在学校图书馆六楼报告厅、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吴忠市金花园社区等地展开系列活动。通过学术研讨、实践教学、基层调研等形式,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育人特色与使命担当,为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提供了创新范式。
4月25日下午,论坛在庄重的开幕式中正式开启。活动现场,汇聚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及38所中小学力量的“西夏区大中小科学教育共同体”宣告成立。《科学教育“需求、资源、任务” 三大要素》正式公布,聚焦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创新教师发展机制、优化评价与监测体系、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等五大核心任务,持续推动西夏区科学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30所中小学荣膺“科学教育校外实践基地”,银川市中关村小学、西夏区第十小学等4所中小学与北方民族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银川科技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签署合作协议,未来将在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研学实践等领域深化合作,促进校地资源互补共享,推动协同育人新生态理念落地生根,为银川科创新城高质量发展注入智力支撑。
在专家讲座环节,西安交通大学李重教授以《科技创新与现代化强国建设》为题,深入剖析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对科技强国建设的关键作用。他指出,我国需依托“人才红利”“数据规模”等优势,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实施“6352”工程,创建“1121”产学研融合模式,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示范区。
西南交通大学龚晖教授在《“转型”催生教育行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正倒逼教育数字化转型,其主战场聚焦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和实验实践三大领域。龚晖强调,基础教育需加速向网络迁移,高等教育则需探索去课堂化、去作业本化及虚实结合的实践转型之路。两位教授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探索路径,以及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原因与方法等方面,高瞻远瞩地剖析了新时代教育变革的底层逻辑与实践方向。
4月26日上午,学校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习联合会、人文学院学生党支部百余人前往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特邀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室二级巡视员张其度教授,以《科创宁东,助力宁夏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主题开展现场教学。
在时代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张其度教授以深邃的视角,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变革轨迹、转型动因、发展驱动三个维度,抽丝剥茧般剖析其发展脉络。凭借真实数据与鲜活实例,贯穿过去与现在,透析现象至本质,融汇理论及实践,深度探寻宁东能源基地的华丽蝶变,不仅彰显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能源革命重要论述的坚定决心,更展现了其大力推进绿色能源转型与科技深加工的不懈奋斗,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精神内涵。
在沉浸式观展体验中,与会成员穿行于煤基科技的璀璨星河,见证黑色原石的涅槃新生,师生们深切触摸到科技创新的强劲脉搏,在煤海蝶变的生动实践里,更于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共振的战略图景中,明晰了新时代育人者的使命坐标——以科技赋能教育,让人才扎根实践,在产教融合的浪潮中找准方向,在协同育人的征程中勇担重任。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伏晓春对此感慨颇深,他指出,思政教师肩负着特殊使命,实践教学与理论融合是思政教育的关键路径。我们不能仅让理论停留在书本上,而要像今天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这样,将思政课堂延伸到社会发展的第一线。用宁东的发展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用科技创新的数据,阐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理论的时代价值。引导学生从实践中领悟理论,再以理论指导实践,培养出真正能将知识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力量的新时代人才。
当天下午,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照耀下,这支理论研学队伍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红色足迹,转赴吴忠金花园社区展开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现场教学。当师生们驻足兰花芬芳志愿服务中心,展柜中泛黄的调解记录册与鲜红的志愿服务队旗形成时空对话,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兰花带领群众书写“行胜于言”的奋斗史诗在此具象化——16年间先后为居民解决各类困难7000多件,调解各类民事纠纷600多起,带动9.8万志愿者构筑起基层治理共同体,用躬身实践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鲜活注脚。
社区工作人员以“党建引领 服务有+ 点亮七彩家园”等治理创新为案例,向师生揭示总书记 “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思想的实践伟力:在“直管党员网格化服务”机制中,可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主体性觉醒;从“四点半课堂”到“爱在夕阳红”服务体系的构建,彰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而社区民族团拜会与百家宴的生动场景,则演绎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理论火炬,已然在基层治理的沃土上点燃生生不息的思想星火。
此次论坛系列活动如同一座桥梁,既让师生在“大中小一体化” 教育理念的深度浸润中筑牢育人共识,更以实践教学的生动笔触将理论蓝图转化为行动画卷。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建设主力军作用,借由校地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探索,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发展需求同频共振——从科学教育共同体的成立到实践基地的授牌,从产学研合作协议的签署到基层治理现场的研学,每一步皆彰显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初心底色,为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镌刻下鲜明的红色注脚。
参与师生在学术碰撞与实地走访中收获颇丰:理论课堂上,专家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的阐释拨云见日;实践现场里,宁东基地的“黑色蝶变”与金花园社区的“民生答卷”成为最鲜活的教材,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民至上”的理念直抵人心。展望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新起点,锚定“大思政课”建设与教育科技化发展双主线:一方面,持续深化“大中小一体化”育人体系,构建“课程互通、资源共享、实践联动”的协同生态,让科学教育从“知识传递”升维为“价值塑造”;另一方面,紧扣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依托西夏区科学教育共同体平台,推动思政教育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在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中展现更大作为。
这场始于理念、成于行动的教育实践,不仅是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缩影,更标志着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迈向“资源共融、发展共促、人才共育”的新阶段。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以思政之笔绘就育人底色,以科技之力赋能教育未来,让协同育人的种子在西夏大地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马克思主义学院 梁艳敏 张晓慧/文 任进艳 王帅 王斯申等/图
学校微信
学校微博
学校抖音
版权所有:银川科技学院 宁ICP备0900048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502000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