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探寻历史脉络 铸牢团结根基 学校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系列活动


发布时间: 2025-04-22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路径。4月17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A7一楼大厅及笃行广场成功举办了“山河经纬,九州共贯——历朝历代疆域图绘制与展示”系列活动。本次室外实践活动依托《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以“探寻历史脉络,铸牢团结根基”为指引,精心打造兼具创意与丰富性的系列主题活动,让同学们沉浸式感悟“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深刻体会民族团结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活动现场,“共绘山河・心向团结”手绘作品展格外引人注目。六十余幅佳作整齐排列,线条精准流畅,色彩搭配协调,设计别具匠心,绘制细腻入微。蜿蜒的河流、雄伟的山脉,以及多元民族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手绘地图。参观的同学们被深深吸引,不时停下脚步,发出由衷赞叹。

  这些作品均从2024级本专科专业学生所绘制的历朝历代疆域图中精心筛选而出。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深入查阅历史资料,经过反复研讨交流,凭借手中画笔,将各朝代的疆域生动呈现:从疆域辽阔、奠定大一统格局的秦汉,到民族大融合的魏晋南北朝;从繁荣昌盛、影响力深远的隋唐五代,到民族内聚发展的辽宋夏金;从实现混一南北的元朝,到中外交流频繁、巩固中华民族格局的明,再到版图底定的清朝…… ,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学生们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深入理解与独特诠释,更彰显出他们传承中华文明的强烈责任感。

  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感慨道:“这次活动让我对中华各朝代疆域的演变有了极为直观的感受。亲手绘制地图的过程,让我对历史的认知不再停留在书本,而是变得鲜活可触。” 另一位同学也表示,“看着这些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疆域变化的作品,我真切认识到中华民族并非孤立个体的简单集合。从古代各民族在边疆的频繁互动,到朝代更迭中民族的迁徙融合,每一段历史、每一寸疆域的变迁,都镌刻着各民族相互依存的深刻印记。” 还有同学激动地说:“聆听着精彩讲解,欣赏着这些精心绘制的画作,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几千年来各族人民携手开拓的壮美山河之中。

  籽籽同心,共圆民族复兴梦。在A7一楼大厅和笃行广场,“同心致远·光影定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卡点”备受青睐,围满了打卡合影留念的同学。这一环节不仅增强了活动的互动性,还通过镜头语言传递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

  “这样的设计非常有趣,既能让更多人了解活动的主题,也能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民族团结教育中来。”一名参与打卡的学生说。

  辽阔疆域,铭记于心。为寓教于乐,感受团结协作的力量,活动特别设置了“山河同绘·问答铸魂——拼图大挑战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竞赛”环节。本环节的比拼激烈异常,各小组需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任一朝代疆域图的拼图任务,并回答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问题。

  “秦汉时期,匈奴是当时最重要的北方族群,他们生活在蒙古高原,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迁徙,汉初,统一了北方草原,东汉时期,分裂为南北二部,应该拼到这里,乌桓是在这里……”“我知道,明朝在其鼎盛时期,明朝的疆域北至长城,南至越南边境,西至西藏高原东缘,东至东海沿岸,这块图应该拼到这里……”比赛的小组迅速回忆着课堂中的知识,争分夺秒的移动着手中的小图块

  中华民族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众多小的拼块经过一次次努力终于拼凑起各个历史朝代的疆域,一个都不能少。通过评图大挑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激发大学生对“56个民族同根同源,同气连枝”的真挚感情。

  “知识问答”这一环节激起了同学们高涨的热情,将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巧妙结合,既考验了参与者的耐心、智慧和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能力,也让大家在游戏中加深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知识的理解,树立起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一名参赛学生表示,“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类似的活动。”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此次“山河经纬,九州共贯”系列活动,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历史文化课,更是一场深刻的铸魂育人实践。它以史为鉴,让青年学生在触摸历史脉络中,深刻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厚内涵;以行践知,通过创新实践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学校将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教育之力凝聚团结伟力,引导青年学生成为民族团结的坚定捍卫者、中华文明的忠实传承者、民族复兴的奋勇开拓者,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强音在校园内外久久回荡 。未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探索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学习与实践平台,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 郝晓兰/文 李阳 王帅 王斯申 郝烨/图

  • 学校微信

  • 学校微博

  • 学校抖音

联系方式

学校地址:宁夏银川市西夏区金波北街培华路1号
联系电话:0951-5181666

邮编:750001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4/30 20:54:02